心臟衰竭|心臟衰竭奪命率高 新型藥物減死亡及入院風險
發布時間: 2025/01/24 08:00
▲ 心臟衰竭奪命率高,新型藥物減死亡及入院風險。
心臟衰竭的患者因為心臟泵血功能不良,導致血液無法有效供應全身器官,這使患者容易出現疲倦、嗜睡、氣喘等徵狀;然而,這些徵狀常被患者誤以為是一般都市病的表現,因此易被忽略,最終可能延誤治療。有心臟科專科醫生提醒,如患者沒有接受適當治療,於五年內的死亡率可高達50%,這數字甚至超過某些癌症的死亡率。因此,及早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。
心臟衰竭禍害全身
心臟科專科曾振峯醫生指出,心臟衰竭患者因心臟功能減弱,導致器官供血量不足,容易感到疲倦;此外,血流減慢或血液滯留會令體內水份容易滲漏至肺部組織,造成肺部積水,令患者出現氣喘、呼吸困難、水腫等徵狀。「心臟衰竭的發病初期,患者可能因水腫而體重上升,隨著病情惡化,水腫或會影響身體其他器官如腸道,導致營養吸收不良及食慾不振,令患者變得消瘦。」曾醫生補充,冠心病是導致心臟衰竭的常見原因之一。此外,心率不整、血壓長期過高、糖尿病等因素,都會增加患上心臟衰竭的風險。
按病因制定針對性治療
醫生會因應心臟衰竭的不同病因,為患者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,「對於因冠心病引起的心臟衰竭,醫生的主要治療方針是改善患者的心臟血流;而對於結構性心臟病患者,則需要進行手術以修復心臟問題。」曾醫生解釋。至於一般的心臟衰竭患者,則需接受藥物治療來改善心臟功能。
藥物依從性為治療的關鍵
曾醫生提醒,患者遵循醫囑服藥對控制病情非常重要,根據國際心臟衰竭治療指引,患者需要接受「四大支柱」藥物治療以改善病徵。「由於患者需要服用多種藥物,或會因此構成心理負擔,降低對藥物的依從性,例如患者會忘記服藥或自行減少劑量等。」當中有部分藥物,即使經醫生評估後減輕劑量,仍可能導致血壓過低的情況,進而引起患者頭暈及疲倦,增加患者拒絕遵從醫囑的風險。幸而,近年醫學界有新型藥物推出,如SGLT2抑制劑,不僅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,亦有研究顯示可降低心臟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及入院次數,適合用於舒張型及收縮型心臟衰竭患者使用。此外,SGLT2抑制劑不會引起低血壓的副作用,只要適當調控劑量,也不會導致低血糖,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服藥依從性。
50歲的陳先生(化名),有恆常運動的健康生活習慣,但後來發現運動時比以往更容易氣喘且運動量下降,他將這視為正常的身體老化徵狀。直至情況轉差,日常生活亦出現氣喘及腳腫,便隨即求醫。經醫生診斷及檢查後,醫生發現陳先生因糖尿病導致心臟衰竭,並有三條心臟血管出現阻塞,需接受「通波仔」及藥物治療,三個月後,陳先生的心臟功能及運動能力均有改善,至今病情穩定。
曾振峯醫生最後提醒,不同治療方案都各有其成效、副作用及風險,患者應與主診醫生商討,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。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onelink.to/f92q4m
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︰http://tinyurl.com/3dtnw8f5
撰文 : 曾振峯醫生 心臟科專科
欄名 : 健康專家專欄